第76-78天:敦煌|备课10小时,悠闲三四日
今天前往敦煌。从瓜州到敦煌的路上,路边风景逐渐由两岸平平到南侧有山。忽然恙儿指出,旁边就是著名的悬泉置遗址。于是我们绕啊绕地从国道绕到高速的停车区,也就是悬泉置的游客中心。但是查了一下,这里门票要 80 大洋,还有 30 元景交车,于是我们再次不约而同一拍即合不去。中国的这种圈地自萌的景区为什么都这么贵,景交车为什么比出租车还贵?
经过了漫漫黄沙夹着的 S314 省道后,即将进入敦煌市。在一片地图上约莫叫做「苏家堡荒地」的位置,看到一栋巨大的烂尾楼,附近完全没有任何建筑,全是黄沙和胡杨林。
近下午一点钟,进入敦煌市,敦煌市的新大牌坊已经在欢迎我们了。
敦煌是个不大的城市,旅游淡季车开在里面很舒适。前往民宿的路上,一处地上河非常显眼,竟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瀑布。
民宿 tour
恙儿今天定的这个民宿,一百平米,客厅直通外面底商的楼顶露台。干净敞亮,像是房主自己装修要住的房子一样,餐厅、厨房、燃气热水器、专门的书房,还有供奉着唐三藏的小供桌,我们一看就决定在这里多住几天,最后实际住了三晚。
虽然车子不能开进小区,但停在南边的路边走南门进来也不费劲。我们放下东西休息了一下,就出门觅食并开始下午的活动。因为做了很久的功课,看了各式各样的纪录片,包括央视关于敦煌美食的,所以中午直接就来顺张黄面馆吃「驴肉黄面」,边上就有一个废弃酒店的充电站——酒店废弃了,院子里的充电站正常运转。
顺张黄面馆
五代相传,百年老店,不可小觑。他家的菜单看着跟美国中餐馆似的,中英日三语,设计装帧也非常的中餐馆。
服务员拿着个非常老派的手持式点单机,输入菜单上的菜品编号下单,我们点了半斤驴肉,两份炸酱黄面,两瓶杏皮茶。服务员熟练地在点单机上熟练地盲敲下单,然后翻过机器放在桌子上,背面是付款二维码。
这是恙儿第一次吃驴肉,而我则是在十四年前杭州满觉陇的「马灯部落」第一次吃驴肉,惊为天肉,始知「天上龙肉,地上驴肉」不假。驴肉的最主要特点就是香,单片没有筋的驴肉口感都和肥瘦相间的牛肉类似,而那种香更像是牛肉干一样的香味。大概就是普通的驴肉就有至尊的牛肉之感。不过有一说一,我吃驴肉火烧的时候从没觉得驴肉在那个场景下好吃到哪里去。所以驴肉还是得吃这样切片的熟肉。而黄面则更不必说,店里的招牌主打。敦煌的黄面用的是蓬柴草燃烧后浸水得到的蓬灰水做碱,和食品工业用的碱大不一样。我吃到第一口就朋友圈暴言抨击杭州文三路上那家卖的巨贵的东方宫:
敦煌的五代相传百年老店顺张黄面馆,做的黄面味道比杭州文三路的东方宫好吃一兆倍左右。
敦煌博物馆
敦煌博物馆停车方便又便宜,但对面马路停车不要钱,于是我们停在对面,走到博物馆。一进门就感受到它独特的设计——你进窟了。
进门走廊的右侧有着一副绘制精美的壁画,正是《观无量寿经变图》,但这是榆林窟第 25 窟出品的壁画,你这里虽然是高清重制临摹版,但发图不留种🤔
进入大厅,地面上是敦煌及周边地区的历史遗迹分布,房间边缘则是大事记,天花板上是历朝历代对敦煌设置的管理建制和疆域图等。
在我们逛展的时候,有一大队游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了博物馆,据观察似乎是艺术专科学校的学生,年龄在高三到大一的样子。他们大部分人跟着讲解员参观,小部分偷偷地溜出去兄弟撒欢或者男女谈恋爱。
在博物馆的底层,是一个丝绸工作室,它整体的装修像是吐鲁番那种晒葡萄房,顶部是一个四飞天的壁画。
工作室内的丝巾确实极致华美,价格也不低。
最后是博物馆的周边商店,我们在里面找禅宗故事书或经变画解释的书,比较少,遇到一本敦煌艺术大辞典很全很详细,几乎是研究敦煌学的必背书了,但价格高达 780 元,于是我搓搓地拍下 ISBN 打算回去买,结果被店员拿着快禁止拍照的牌子指责了,我承认自己眼比较瞎,然后快乐离开。
敦煌书局
下午四点,从博物馆出来后前往敦煌书局,敦煌书局就在我们中午吃饭充电的地方对面锦江酒店的侧面,正门冲着党河。党河此时正值枯水季,宽宽的河道里一滴水都没得,空留一堆喷泉装置在河床上。
敦煌书局进门要穿鞋套,上次穿鞋套还是初中计算机课进机房。这里几乎全部的书都是和敦煌、敦煌学相关的,如果确实是学者,来这里找书还挺方便的。我们一直想找讲壁画故事的书,也找到几本大部头,直接在店里坐下翻阅了。
最后我大概锁定了讲敦煌壁画背后故事的文集,但出乎意料,这一套书在馆里东一丛西一丛到处都是,唯独缺少「禅宗经典故事」,而我就想找这一本。大概花了半小时里里外外地看了每一个放这个丛书的地方,都没有,只好悻悻然作罢。
敦煌书局里还有一些离谱的周边,比如这个根据藏经洞遗书里的食谱复原出来的食疗「敦煌神仙粥」
敦煌夜市
近七点钟了,十一月的敦煌依旧没有天黑,但敦煌夜市的霓虹灯已经点亮了。
敦煌夜市是我们逛了这么多早市夜市一个很神奇的存在,它是彻彻底底规划出来而非生长出来的,但却体验不错,摊位不重复品类,味道也都相当不错,配得上必吃的称号。
一进入夜市是比较大的饭店,因为是淡季完全没人,每个店派出一名人手站在门口招徕客人,无论你对上眼或者对不上眼,他们都会大声呼唤你来店消费,有些人的话术比较高明,不会问你「吃了没」,而是直接问「两个人吗」,你要是应答了就容易不好意思地被带进屋子。
往夜市里面走,是卖各种饰品、包包的摊位,右侧则会先后经过两个食品夜市,第一个叫做「沙洲食肆」,也是我们这三天去了两次,体验比较好的一个地方。再往里到夜市尽头则是一个规模更大的夜市「敦煌食局」,里面是比较大的摊位,和最外面的商家一样,拉客比较主动。
最后我们来了两次敦煌夜市,把网上比较好评的吃了个遍。
敦煌莫高窟
次日的第一个地点,当然就是敦煌莫高窟了。在旺季里要提前几个月预约的地方,淡季里可以直接随来随访。虽说是实质上的淡季,却是政策上的旺季,直到 12 月 1 日才会执行淡季票价,也就是此时此刻我们还要付完整的票价一人 238 元。
上午快十一点抵达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这里是游览的起点,莫高窟在敦煌以南八公里的沙漠中,不能自驾进入,需要在这里换乘景交车。这 238 元的昂贵门票也不只是莫高窟一个景点,去之前现在数字展示中心看两部电影,一部是 2D 的莫高窟纪录片,另一部则是非常奇妙的球形穹顶银幕播放几个代表窟的 3D 建模演示。
穹顶馆一定程度上能实现很大角度的观看体验,具体是 270 还是 180 我也不清楚,可以左右转头,但没有后面。体验比较独特,但这里的 3D 建模精度就很一般了,所以那些 3D 石窟石像看着有些塑料,很显然是远不如在《黑神话:悟空》里面看小西天悬塑那么震撼了。
看完两部电影大概 50 分钟,出来坐景交车前往莫高窟。
延绵不绝的鸣沙山延绵个八公里,就看到了沙山下的岩壁和岩壁上的洞窟了。
莫高窟门口淌过的是宕泉河(古称“宕泉”“大泉河”),属党河支流,发源于祁连山余脉三危山南麓,是滋养敦煌绿洲与莫高窟的生命之河。千年来,河水不仅为石窟开凿、壁画绘制提供水源,更在河谷两岸形成独特的戈壁绿洲生态,见证了敦煌作为丝路枢纽的兴衰。如今河道虽多为季节性流水,但仍是莫高窟景观与历史脉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沙漠、石窟共同构成“沙泉共生”的独特地貌。
一进入莫高窟,第一个看到就是藏经洞陈列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即第17窟,位于16窟甬道北壁,建于晚唐,原为高僧洪辩的影堂。1900年,道士王圆箓清理积沙时偶然发现此窟。洞内藏有公元4至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等文物约五万余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领域,还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堪称“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但因清政府腐败,大批文物被英、法、日、俄等国探险家骗购掠夺,流失海外,仅余部分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藏经洞的发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也催生了敦煌学这一国际性学科。
藏经洞里陈列的大都是流失海外的敦煌珍品的复制品,最多的是法国和英国的馆藏。因为当代敦煌学的交流已经颇为广泛和友好,所以各国之间建立的数字藏品库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学习研究。
从藏经洞陈列馆里出来,就去窟区排队进窟了,和我们此前探访的榆林窟一样,攒一队人,由讲解员带进去,开锁、进窟、讲解参观、出窟、锁门,流程是一样的。只是这里的队伍规模要大得多,有三十人。
同样,因为窟内禁止拍照,这边只能贴几张窟外的照片了。
景区里的烤肠饮料自也是贵的离谱,10 元的烤肠、10 元的脉动、8 元的可乐、20 的烧麦不一而足。在小卖部外面,我们用烤肠试图去喂一只亲人的大橘时,早在一边埋伏的白猫瞬间出现抢走了烤肠,留下大橘茫然四顾。
【白猫抢食食品】
园区里还有别的展览,比如莫高窟中的乐舞,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写法如天书一般的琵琶谱,看了这个就能明白为什么武林中人一定要污蔑令狐冲怀里的笑傲江湖曲谱是辟邪剑谱了。
从窟区往回去的景交车方向走,会进入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这里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几个复制窟。敦煌最最宝贵的窟不是需要额外花钱的特窟,而是根本永久不对外开放的石窟。但这些石窟都通过高精度摄影+高精度打印的方式复制了出来,陈列在这里。
该陈列中心共有8个1:1复刻的代表性洞窟,涵盖从十六国到元代及榆林窟的经典石窟,每个复制窟的看点如下:
-
莫高窟第275窟(北凉)
作为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之一,西壁的交脚弥勒菩萨像是核心看点,塑像体态健硕,衣褶用贴泥条隆起手法,尽显西域艺术风格。南北壁上部的阙形龛和双树龛很有特色,北壁的“尸毗王割肉贸鸽”“月光王施头”等佛本生故事壁画构图紧凑,南壁则有太子出游四门的佛传故事,人物形象古朴粗犷,还能看到北方少数民族左衽服饰的供养人画像,是早期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 -
莫高窟第249窟(西魏)
最大看点是覆斗顶四坡壁画,完美呈现“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意境。西披有立于大海中的阿修罗与须弥山,南披是乘凤辇的仙人、北披是乘龙车的仙人,主流说法认为是西王母和东王公,东披有二力士托举摩尼宝珠。窟内还融合大量中国传统神话元素,比如南北西披的人首虎身形象、风雨雷电四神,以及青龙、白虎等四方方位神,是早期佛教艺术中国化的直观体现。 -
莫高窟第285窟(西魏)
它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看点极具多样性。窟顶四披绘有伏羲、女娲、雷神等中外神灵,堪称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缩影。南壁的《五百强盗成佛》故事画,包含战争、施刑、剃度等场面,还原了古代兵器、刑法等风貌;中部还有“沙弥守戒自杀”等佛本生故事。西壁开3个圆券龛,主龛塑坐佛与胁侍菩萨,两侧龛是禅僧像,北壁四禅窟内也有禅僧像,整体围绕“禅修”主题展开,内容丰富却布局规整。 -
莫高窟第419窟(隋代)
西壁龛内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堪称隋代杰作,迦叶塑像尽显苦修高僧的沧桑,肋侍菩萨造型浑厚且透着女性美。后部平顶的弥勒上生经变画很精彩,绘有五间歇山顶殿堂,还有诸天眷属奏乐供养的场景,两侧帝释天与帝释天妃分别乘龙车、凤车,氛围欢乐。人字披顶上还绘有须达努拏太子本生、萨埵太子本生等故事,壁画色调热烈,千佛与说法图穿插排布,尽显隋代石窟的富丽。 -
莫高窟第220窟(初唐)
核心看点是三铺巨型经变画。东壁《维摩诘经变图》中,维摩诘与文殊菩萨神态对比鲜明,帐下各国王子、帝王群臣的形象可媲美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卷》。南壁《西方净土变》是莫高窟早期规模最大的净土变,150多身圣众眷属环绕“西方三圣”,舞乐场面热闹非凡。北壁《药师经变图》里,七身药师佛旁有28人乐队演奏15种乐器,两组舞伎的“胡旋舞”是双人对舞的经典画面。 -
莫高窟第217窟(盛唐)
南壁西侧上部的《化城喻品》是核心看点,作为比《千里江山图》更早的唐代青绿山水画,草木葱茏,颇具李思训山水意境。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画》采用独特的凹字形构图,是同类经变画构图的早期典范。西壁龛顶有敦煌最早的金刚经变,龛外的化佛冠观世音菩萨等造像尽显大唐健美体态,藻井的八瓣莲花等装饰图案也十分精美,满窟尽显大唐富丽堂皇的艺术气象。 -
莫高窟第3窟(元代)
作为莫高窟晚期以观音信仰为主题的代表洞窟,南壁和北壁的《千手千眼观音经变》是最大看点。观音像有十一面,兼具温和、慈悲与忿怒之相,千手各配一眼,周围环绕帝释天等眷属。壁画以白描为主,折芦描绘衣纹显布料厚重,游丝描绘须发显飘逸感,线描艺术精湛。原窟为特级保护洞窟不对外开放,复制窟让观众得以细品其细腻神韵。 -
榆林窟第25窟(中唐吐蕃统治时期)
作为莫高窟姊妹窟的代表复刻窟,其看点在于浓厚的汉藏艺术融合特色。窟内的经变画色彩艳丽、笔触细腻,比如反映佛教净土世界的壁画,人物造型兼具汉地的灵动与藏地的庄重。画面中对人物服饰、建筑形制的描绘,既保留中原佛教艺术传统,又融入吐蕃文化元素,尤其各类佛菩萨造像神态安详,衣纹流畅,是研究唐蕃时期文化交流与佛教艺术演变的重要样本。
我们在 285 窟遇到一位先生带着儿子参观,他们请了一位高高胖胖的讲解员,讲解员讲得非常好,我们也驻足听讲(白嫖),随着他讲解,驻足听讲的人越来越多,这情景像极了古代传道的场景。
从上午十一点开始看电影,到下午四点半离开,我们在敦煌莫高窟总共呆了五个半小时,现场还有人呆了三天的,但她也无法看到全部开放的石窟。目前莫高窟总共有 735 个石窟,开放的普窟只有 59 个,特窟 14 个,但每次只会带你参观 8 个普窟。所以我们对于本次旅行的期待就是感受氛围和历史沉淀,真正对壁画和雕塑感兴趣的话,或者说做认真的学习研究,还是直接上敦煌研究院的官网,或者访问敦煌研究院和腾讯一起开发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下午回到敦煌市,吃此前没吃的,更偏向大餐的「胡羊焖饼」。
胡羊焖饼里的饼,更像是面片的口感,所以胡羊焖饼大概就是红烧羊肉炒面片的感觉,价格是比较贵的。
当晚在民宿的衣柜里翻出一个呼啦圈,我原本是会的,不知为何却转不起来,可能会的时候没有这么大的肚子。但恙儿上手就转得很好。
次日中午,来吃杨老七羊肉粉汤。
路口有个人行道,有行人红绿灯,没有车辆红绿灯,绿灯行人通过的时候,车辆照闯不误,不知道主管部门是不是想杀人。
车再次停在第一天的位置充电,进废弃的酒店找卫生间早已封闭,于是翻阅矮护栏,过桥到党河对面的公共卫生间上厕所。
白马塔
下午开始低强度漫无目的闲逛,先去了白马塔,这里是鸠摩罗什丧马之地,他给自己的白马立塔祭奠。
白马塔景区非常小,预约敦煌博物馆的时候可以把白马塔一并预约上,就可以免费参观,但如果单独自己来的话,是需要十五元门票的,直接在门口预约上再进去就好了。
离谱的是小小的白马塔,走到最里面还有一家咖啡/茶馆。
和恙儿在白马塔门口用从快递点取来的玻璃修补液对玻璃裂缝一顿涂抹,因为裂缝实在太长太大太深了,没有好用的加压工具根本无法注胶。
下午两点半,我们决定去鸣沙山附近「转一圈」。鸣沙山门票很贵,且仅仅是一个门票,进去以后各种项目都要收费,这个景区主要是玩项目,它是距离城市最近的沙漠,比达拉特旗的响沙湾还要近。所以如果想专门体验沙漠的话,飞敦煌来鸣沙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我们这一路见过的沙漠已经够多了,此时此刻又是鸣沙山的淡季,万人大合唱之类的情景都不会出现,买票进去不太值得。
雷音寺
我们前往鸣沙山方向,但在雷音寺位置左拐,停在停车场,没想到雷音寺还有充电站,于是不客气地插上。雷音寺本来位置在敦煌莫高窟附近,1944 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罢废莫高窟雷音寺,就其址设研究所。1989 年,因莫高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可再建佛寺,故选址在敦煌城南鸣沙山下重建雷音寺,1991 年 6 月落成开光。
殿中很多壁画雕塑照搬莫高窟,但大体上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在供奉着五方佛的大光明殿的墙上,有足足九千九百九十九尊小佛像,我想这也是给想要出钱供养的人足够多的坑位,大家不要着急,带钱来就行了。
说起这个来,古往今来的供养并无二致。在敦煌莫高窟里,我们看到的大量壁画上都有着供养人的画像,非但要画像,还要有姓甚名谁,比起今天的供养往往只给留一个名字,倒是古时候的回报更张扬明确一些。只是那些供养人的画像,怎么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倒像是批量生产的一般。而如今也早就看不清楚,随着墙壁的剥落掩埋于历史的尘烟之中了。当然,如曹议金这样的大户,还是能通过各种手段让自己在历史中闪烁一下的。
值得一提的是雷音寺入寺靠左大路的位置,有一个「敦煌佛教历史博物馆」里面是按照时间动线来布展的,对佛教的传播兴盛感兴趣的人,倒是挺值得专门来这里一看的,展馆内不让拍照,我也就没有拍。
回到寺外,电充得差不多了,我们开上车继续往前走,到鸣沙山景区停车场里。一下车就有三四个商家围上来问我们要不要拍照租衣服之类,我们不厌其烦地往里走,到大门就不能再往里了。回来路上,我俩没顶住推销,买了一盒十块钱的果切,果然也不好吃。后来在乌鲁木齐勉强买的贵得要死的两片哈密瓜,也难吃的要死。所以买东西勉强不得,景区的东西不值得买。
晚上又去了敦煌夜市,继续胡吃海喝,吃的内容已经直接写在前文中了,在此不做赘述。
第二天离开喜欢的民宿,去夏家合汁又吃了一次合汁进行了一个小小的对比,恙儿说汤没有杨老七的好喝,我品不出区别来。
我们今天将离开敦煌前往新疆哈密,至此,河西走廊篇也完全结束了,共计 5 篇三万八千字,撒花!














































































































































